財富對話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 頁 -- 新聞中心 -- 財富對話
曾國藩:中年改命最高明的方法,就兩個字
發(fā)布日期:2024-05-13 17:08:06
作者:許清歡
研究表明,人生的幸福感是一條U形曲線。
20多歲時幸福感最高,那時乾坤未定,即使困難重重,也會覺得未來充滿希望。
30-40歲時幸福感開始下滑,50歲左右到達人生最低點,那時人到中年,面對事業(yè)家庭的一系列問題,逐漸力不從心,充滿沮喪。
大概在53歲以后,人的幸福感又會逐漸回升,那時覺得一切都看開了、習慣了。
這么看來,中年的低谷是個躲不開的劫,不如直接躺平,直到與自己和解的那一天。
可有人想告訴你,不可以。因為人生所有的低谷,都有可能是新的爆發(fā)點。
所以別懈怠,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活法。
想要告訴你這個道理的人,就是曾國藩。
在《戰(zhàn)安慶》中,作者周?豐用曾國藩的中年起伏告訴我們:
每個人的中年,都需要一場“突圍”。
這或許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,又或許是一場與生活的較量。
但無論如何,我們都需要重新認識自己,去塑造一個更有質量的人生。
人到中年,改命最高明的方法,其實也就這兩個字:“突圍”。
一、打開心態(tài),才能有效反思
四十三歲以前的曾國藩,已算得上是成功人士,可四十三歲以后的曾國藩,又變得什么都不是。
那一年,他在長沙協(xié)辦團練,先是得罪了綠營的協(xié)副將清德、鮑起豹,繼而又得罪了整個湖南官場。
不久后,這位皇命在身、能專折奏事的左堂大人,差點被鬧事的綠營兵打死,同僚們袖手旁觀看他笑話,不得已,他只能遠走他鄉(xiāng),另謀出路。
你可能要問,作為一名出色的理學家,曾國藩就不會反省一下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嗎?
其實他不是沒反思,只不過反思的結果,往往都是別人的錯。
作家和菜頭曾說,人生難得有一套自己對世事的認知,可一旦有了之后又過分依賴,失去了靈活與開放。
曾國藩就是這種情況,年過四十的他,被朱程理學熏陶多年,只覺得自己天理在手,別人都應“屈己從我”。
平時他就表現(xiàn)得高人一等,碰壁之后又用“君子小人”這一套去反思,不但不得要領,反而加深了他對同僚的成見,對自我的執(zhí)著。
和菜頭說,這種心態(tài)閉合帶來的剛愎自用,算是人生路上很容易感染的一種心理疾病。
即使博學如曾國藩,也未能幸免。
所以,反思要有效,心態(tài)放開很重要。
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,心態(tài)是最開放的,無論面對什么觀點,都能以包容的心態(tài)去傾聽、接納。
等年紀漸長,被自己的經(jīng)驗所困,就失去了接納的耐心,變得喜歡下判斷。
“他說的不對,他水平不行。”
“你不懂,你得聽我說。”
可能你的經(jīng)驗之談,在他人眼中不過是隨處可見的“大路貨”,可能你每次氣壯山河的打斷,都是別人討厭、疏遠你的理由。
在這方面,我們應該多學學大文豪蘇東坡,不同流派、不同階層的人物,他都愿意結交一二,對新鮮的事物,他也愿意嘗試一番。
正是因為這樣的年輕心態(tài),讓他到哪都能交上朋友,混個風生水起。
人到中年,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開放和有彈性的心。
時刻提醒自己,也許我是錯的,然后用歡喜心去改變、去兼容,去找到更多的可能。
二、看到他人,才能和光同塵
太平天國稍一消停,四十六歲的曾國藩就被咸豐皇帝攆回了老家。
出湘三載,苦戰(zhàn)不休,得到的卻是上司的猜忌、同僚的中傷,曾國藩真是想死的心都有。
一開始,他盡情發(fā)泄心中的苦悶,寫信罵同僚,與家中子弟吵架,罵夠了就在老家屋前靜坐。
這段時間,他遠離是非,又重新研讀“老莊”,才得以用局外人的身份看待這段職場生涯。
以前他覺得湖南巡撫駱秉章無能,但駱秉章不僅把湖南財政收入提高了三四倍,還練出了四五萬精兵支援各地。
他埋怨同僚處處掣肘,但他離開后,剩下的湘軍統(tǒng)領如魚得水,并沒有受到排擠。
可見,不是別人一無是處,而是自己驕傲自負。
一旦有了這個覺悟,以后為人處世,他總是先找自己的不足,對清高好名之人恭維之,對退讓瑣屑之人安撫之,對有能力的后輩又鼎力扶持之,不僅全力支持學生李鴻章組建淮軍,還把“戰(zhàn)安慶”的主要功勞讓給了下屬胡林翼。
知乎上有一個瀏覽量超過100萬的問題:
#為什么人到30歲,漸漸發(fā)現(xiàn)身邊的人都比自己厲害,他們各有千秋,而我自己卻像個傻白甜一樣活著?#
其中點贊量最高的回答是:
你能發(fā)現(xiàn)身邊的人都比你厲害,說明你很容易看到他人的優(yōu)點,這有利于你向他人學習。
同時,也請看到自己的優(yōu)點,哪怕是自我評價的“傻白甜”,在我看來,換成“心思純凈”更為妥當。
人到中年,對待自己和他人,都應該學著客觀一些。
既不妄自菲薄,也別揪著別人的短處不放。
畢竟自己能力有限,畢竟人人都有優(yōu)點。
所以“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”,把自己融入其中,才是減小阻力的最佳方法。
三、當下不亂,才能不斷前行
在曾國藩悟道涅槃,變得圓通之前,他對外要應付強敵,對內(nèi)要應付同僚的掣肘,心中經(jīng)常一片狼藉。
之所以能跌跌撞撞挺過來,沒有半道“撂挑子”,除了老板咸豐比較給力,還得益于他“當下不雜,未來不迎、過往不戀”的心態(tài)。
被綠營軍官圍攻后,他知道自己在長沙待不下去,但培養(yǎng)湘軍這件事一刻不能停止。
所以他積極尋找破局之法,最后決定往偏遠的衡州繼續(xù)練兵,昔日的戰(zhàn)友部下紛紛指責他剛愎自用,不愿與他一同前往。
如果他是一個瞻前顧后的人,一想到獨自打開局面的艱難,就會望而卻步。
但曾國藩一旦決定做某件事,就會制訂計劃,按部就班,蠻橫地把干擾因素拒之門外,所以他能迅速地另起爐灶,重新開始。
功夫熊貓中有段經(jīng)典臺詞,“昨天是段歷史,明天是個謎團,今天才是上天賜予的禮物,所以,像珍惜禮物一樣珍惜今天。”
我們都知道當下的重要性,為什么遲遲開展不了行動呢?
因為內(nèi)耗太大,想得太多。
豆瓣用戶@散裝吉利丁發(fā)現(xiàn)一個規(guī)律,懶人和勤快人之間最大的區(qū)別就是思維方式。
比如洗衣服,懶人會覺得有很多步驟,先把衣服放進去,再放洗衣液,再按洗液機的開始鍵,再晾曬,很麻煩。
但勤快的人會覺得很省事,把衣服往洗衣機里一丟,再一曬就好了。
總而言之,就是勤快的人認為很多事情是順手能做的,很輕松,常見的想法是,“就差這么一點,那就把它做完吧。”
而懶惰的人常見的想法是,“太麻煩、太費時間,以后再做吧。”
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想象中的困難嚇到了,這時候應該像@散裝吉利丁所說的那樣,把步驟想簡單一點,告訴自己,這一步?jīng)]有這么難。
有人說,這個時代,“能量管理”和“時間管理”一樣重要。
你要在關鍵時刻坐得住、跟得上,還不怕被干擾。
你還要把握節(jié)奏、不斷前行。
這是功夫,得練。
四、積極自救,才能不斷破敵
曾國藩曾說過,善于下棋的人,在局勢不利于自己時,除了想要如何活下來,還要想如何破局而出,反敗為勝。
1861年,曾國藩與勁敵陳玉成的巔峰對決在安慶展開,這對雙方來說,都是不容有失的戰(zhàn)役。
恰在這時,英法軍隊攻下天津,北京告急。咸豐皇帝急調(diào)湘軍名將鮑超北上勤王。
如果這時曾國藩領旨讓鮑超離去,這一戰(zhàn),湘軍必輸無疑。
怎么辦?曾國藩一番思想斗爭后,最終選擇北上勤王,但也奏請由自己和胡林翼帶隊,鮑超留在安慶戰(zhàn)場。
這時他想的是,如果敗局已定,那么就要爭取少輸一點,留一個未來翻盤的機會。
曾國藩這一輩子,吃的敗仗不少,也尋死覓活過幾回。
但他最大的優(yōu)點,就是回血快,不管是輸是贏,永遠接受事實,并在眼下這一刻開始積極地自救。
在知乎上關注了一個話題,#生活不下去了,能送我一句話嗎?#
有一個回答很樸實,卻很觸動我:
“普通家庭,目前負債百萬,房、車都抵押了,每天騎電動車往返4、5個小時上下班、拼命掙錢,一點一滴地還債,如果你覺得自己很難,可以看看我。”
生活中,永遠有比自己更艱難的人,但他們都沒放棄自救,我們又有什么理由放棄呢?
人到中年,就像行至人生的最低點,曾國藩也在這個位置徘徊過很長時間。
以他的經(jīng)驗來說,這里最大的危險,不在于打擊和意外,而在于它的懈怠。
年輕時你對自己要求高,別人給你的評價好,你常常有進步的感覺,很幸福。
等到了中年,你就會松懈下來,因為難題太多了,也沒人對你有更高的期望了,于是開始混日子,變成了他人眼中的中年油膩。
可正如馮唐所言,人只活這一次,總要有一些可以歌頌的時光吧。
放開心態(tài),別懈怠。
雖然身體和精力不如從前,但能放下一些成見,不再輕易被外界的誘惑所動搖,不再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世界里,把握自己的節(jié)奏、不斷前行,勇敢地去拓展視野。
這又是一個更有火候的境界、更有質量的人生。